據《北京日報》10月17日報道,經過記者調查發(fā)現,有機構表示可依據個人預算和出國時間“量身推薦”免聯考、免語言要求的博士項目,甚至根本不用出國在線學習即可。一些東南亞國家高校的博士學位,從申請到錄取再到論文,都可花錢“助力”。不同國家的高校博士項目,學費不盡相同。只要學生按照相關要求上課、學習和考核合格,最低花費約12萬元就可獲得一個學位。
近日,內蒙古“95后”研究員趙子健的簡歷顯示有4個博士和2個博士后的經歷,持續(xù)引發(fā)關注。如此“光鮮亮麗”的簡歷,不禁引起人們的懷疑。雖然他的簡歷并不是完全造假,但是“注水”成分太高也超出了大家的想象。他所謂的“4個博士學位”中,至少有2個不被中國教育部承認,完全是通過在線課程獲得的“野雞學位”。
這件事情曝光后,在網絡上引起了激烈的討論,不少網友呼吁用人單位要加強對任職者的學歷審查。可是盡管如此,有關“水學位”“水經歷”的新聞仍然頻繁出現在公眾視野中,我們也時不時看到與此相關的廣告,那么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呢?
有需求的地方就會有市場。近年來,國內就業(yè)市場的競爭日趨白熱化。面對越來越多的就業(yè)者,用人單位只能通過設置年齡、學歷和社會經歷等條件以提高“門檻”,從而篩選出優(yōu)秀的人才。可是有的人卻“另辟蹊徑”,自己不夠優(yōu)秀但是又想在競爭者當中“脫穎而出”,于是選擇了報名相關機構進行“學歷提升”。
通過購買學歷以獲得在職場上的順利,這種方式并不可取。我們都知道,在我國博士生學制為三年,同時能夠順利畢業(yè)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更不用提在這之前的本科、碩士研究生等學習經歷。“不積跬步,無以至千里;不積小流,無以成江海。”我們在校學習獲得的不只是理論知識,更多的是實踐經歷。如果我們急于求成只想獲得一個文憑,那么出身社會后踏上職場也會一無所知,讀書也失去了真正的意義。
同時,用人單位也應該設置合理的考察規(guī)則來選拔人才,要摒棄“唯學歷論”的思想。雖然更高的學歷具有更高的價值,但它并不是衡量一個人能力或價值的唯一標準。實際工作中的表現、個人技能、經驗和其他許多因素也同樣重要。
學習固然重要,學習過程更為重要。我們只有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技能,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。通過終身學習,我們可以保持好奇心以不斷探索新的領域,從而在職業(yè)和個人生活中實現持續(xù)的進步和成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