奔馳"叛變"了!將放棄全面電動車計劃,在華電車銷量低迷
奔馳"叛變"放棄2030年全面電動化目標
曾經,奔馳給自己設定了一個宏偉的目標——到2030年,旗下所有車型全部實現電動化。這個計劃宣示著奔馳對電動車的決心,也反映了整個汽車行業的發展大趨勢。然而,現實往往赤裸而骨感,夢想不總能一帆風順。
上半年,奔馳在華電動車銷量同比大幅下滑12%,僅售出1.9萬輛,遠遠低于整體市場19%的增長水平。這個令人失望的數據無疑是一記重擊,特別是考慮到中國市場在奔馳全球戰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。面對殘酷的銷量現實,奔馳不得不做出艱難選擇——放棄了那個曾經極具吸引力和野心的2030年全面電動化目標。

這個決定無疑讓不少人大跌眼鏡。作為享譽全球的豪華車品牌,奔馳在電動車領域一直被視為引領者和旗手。它曾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道路上一往無前,對未來的信心可謂滿懷。然而現在,奔馳不得不中途"叛變",至少在可預見的將來很難兌現其曾許下的莊嚴承諾。這場來自現實的"叛逃",無疑讓奔馳的決心和勇氣蒙上一層陰影。
電動車熱潮發展太快
奔馳為何要做出如此"叛變"式的決定?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整個電動車的發展速度過快,現有的各方面條件根本難以滿足這股熱潮的需求。這不僅困擾著奔馳,對行業內其他車企而言也是一個共同的痛點。
首先,電池這一電動車的"心臟"一直是制約因素。由于全球鋰電池產能有限,加上中國各地對電池項目審批把控嚴格,電池供給長期處于緊缺狀態。車企為了爭奪有限的電池資源,不得不拼命壓縮車型規劃和擴張步伐。作為極度依賴電池的電動車,自然首當其沖地遭受了供給鏈的掣肘。

其次,電動車的普及離不開配套的充電設施。但充電樁建設一直存在嚴重滯后的問題,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市場都面臨這一挑戰。特別對于中國這樣人口密集的大國而言,充電樁建設滯后已成為阻礙電動車發展的最大瓶頸。
第三,一部分消費者對電動車的接受程度并不理想。或許是由于缺乏對新技術的了解和認知轉變,或許是對里程焦慮和使用體驗的擔憂,總之電動車在大眾群體中仍存在一定認知障礙。這種接受程度不足,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電動車的大規模普及。
奔馳新戰略方向
面對現實,奔馳不得不作出調整。其新的戰略方向包括
一是在部分市場繼續推行傳統燃油車策略。這意味著在那些電動車普及程度較低、消費者接受度不高的市場,奔馳將不會急于全面轉型為電動車,而是堅持雙軌并行的方針,燃油車與電動車同時發力。

二是電動車發展節奏將適度放緩。不再拘泥于那個2030年的偌大目標,而是按照更加審慎、平穩的步伐來推進電動化轉型。電動車型推出的進度將更加從容,以應對現實中電池、充電等資源的匱乏局面。
總的來說,奔馳計劃從"曾經熱火朝天的全面電動化攻勢",調整為"平穩過渡、循序漸進"的新模式。這不失為一個正確而睿智的選擇,避免了一味追求進程而忽視現實條件的冒進做法。
業內解讀與前景展望
對于奔馳這一重大決策,業內專家和分析人士也紛紛作出解讀和評論
很多人認為,奔馳此番調整是理性回歸現實訴求的表現。如果一味盲目追求進程,將面臨著嚴重的風險——比如資源緊缺、消費者認知障礙等,最終可能會讓規劃夭折,付出沉重代價。相比之下,適當放緩步伐、保持審慎務實的態度,不啻是一個明智之舉。
